1950年8月的一天,叶子龙走进了菊香书屋,手中紧握着一封信。当时,毛泽东正埋头于繁忙的工作,听见有人进来,他不耐烦地抬头问道:“什么事?”
“主席,又有一封求职信,请求您帮助安排工作。”叶子龙简洁地回答。
毛泽东听后,深深叹了一口气。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,这样的信件几乎每天都有送到。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请求,许多时候,毛泽东只能遗憾地拒绝。甚至连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也曾请求毛主席帮助安排工作,但他依旧没有答应。
为了避免这样“以公谋私”的麻烦,毛泽东曾经公开表明自己绝不会为亲友打通任何关系。然而,尽管如此,这类请求的信件依然络绎不绝。
毛泽东继续问:“是谁寄来的?”
“是刘……策成……”叶子龙低头扫视着信件,轻声说道。
展开剩余85%“策成先生?”听到这个名字,毛泽东猛地抬起头,神色变得急切,“快,把信拿过来!”
叶子龙眉头微皱,似乎在努力回忆,“这个人好像是国民党的模范县长吧……”
毛泽东迅速阅读完信后,马上提笔准备回信。
毛泽东为何会认识一位国民党的县长?像刘策成这样的人物,为什么会向毛主席求助?毛主席会同意帮助他找工作吗?
1949年10月1日,是长沙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。那天,毛泽东的声音从广播中响起,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。每一个长沙人都自豪地喊道:“毛泽东是我们湖南的骄傲!”“对啊,毛主席还在湖南一师念过书呢!”
在这样的时刻,一位穿着旧式呢子大衣,脚踩磨破皮鞋的老人,站在人群中,挺直了背脊,嘴里用艰涩的文言文说到:“毛泽东少年有大志,青年成大才,不出吾之所料……”
“策成先生,你不是毛主席的老师吗?怎么没有去北京当个大官?”旁人嘲笑着他。
面对这些调侃,老人只轻轻一甩衣袖,转身不再理会人群中的喧哗。
这个看似狼狈的老人,确实是毛泽东的老师,但可惜的是,日后的他做出了错误的选择,与毛泽东逐渐走向了不同的道路。
刘策成,本名刘武,字策成,早年留学日本,曾加入中国同盟会,30岁时便担任了邵阳中学的校长,算得上是年少有为。他胸怀抱负,不甘心只做一个“教书匠”,一直希望为国家的独立与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1914年,袁世凯复辟,刘策成作为校长不仅没有镇压学生运动,反而带领学生上街游行,并且购买枪支弹药支持学生,结果被判了15年监禁。
直到1916年,袁世凯去世,刘策成才被释放出来。失去了革命的机会,他投身于教育界,成为湖南一师的历史教师,在这里,他遇到了毛泽东——那个他最为骄傲的学生。
毛泽东当时只有23岁,渴求知识和真理。尽管他对刘策成的着装和风格略有疑虑,觉得这位新来的“策成先生”似乎不像一位普通的老师,然而,刘策成上课时,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学识和才华,迅速赢得了毛泽东的敬佩。
毛泽东和刘策成,两个都不愿局限于课堂之内的“书呆子”。他们都热衷于参与社会运动,毛泽东甚至为刘策成这样的老师感到钦佩,刘策成也对毛泽东的才智和坚定的理想充满欣赏。
刘策成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:“毛润之,意气锐,思非凡,将来必成大器!”可见,刘策成对毛泽东寄予了极高的期望。
1918年,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,投身到革命的大潮中,期间没有机会再见到刘策成。尽管刘策成没有参与革命行列,但他一直关注毛泽东的动向,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了帮助。
1920年,毛泽东策动湖南军阀张敬尧下台,同时努力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传播。在这个过程中,毛泽东意识到长沙需要一个文化书社,作为进步思想的阵地。于是,他开始四处筹款,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。尽管毛泽东当时身无分文,但他依旧不气馁,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,筹得了足够的启动资金。
然而,书社创办初期依然捉襟见肘。无奈之下,毛泽东想到向刘策成求助。收到信后,刘策成没有丝毫犹豫,立刻拿出自己的积蓄,捐出了300元,并嘱托毛泽东:“这笔钱算是我对书社的投资,无需偿还。”这笔资助解了毛泽东的燃眉之急,尽管刘策成说不必还款,但毛泽东始终铭记着这份恩情。
刘策成虽未深陷革命洪流中,但他依然关注毛泽东的事业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的名声渐渐受到关注,然而由于曾经的身份和经历,他找工作也变得极为困难。年事已高的刘策成决定求助于毛泽东,写了一封求职信,诚恳地请求能在文史馆找到一份工作。
毛泽东接到信后,迅速回信,表示他已联系湖南的同志,建议刘策成前往长沙找程潜。意外的是,毛泽东的回信居然如此迅速和慷慨,完全忽视了刘策成曾经的国民党身份。
刘策成对毛泽东的回信感到非常激动,尽管他一直在等待湖南的回音,但一直没有任何进展。直到1951年,刘策成终于决定亲自前往北京。他住进了一个破旧的会馆,经济拮据,但他依然勇敢地前来寻找毛泽东。
出乎意料的是,毛泽东得知他来到北京后,立刻派车派人接待,并将他安排在更好的住宿地点。两天后,毛泽东便安排好了刘策成的工作,并特地亲自为他安排了文史馆的职位。这份由周恩来亲自签发的聘书,让刘策成感动得泪流满面。年老的他,终于在毛泽东的关照下,找到了自己的新使命。
刘策成的故事是传奇的一生。他在青年时期为革命献身,中年时期为人民付出,晚年依然不甘平凡,努力为祖国贡献力量。无论身处何种阵营,刘策成都以公正清廉、为民服务的精神赢得了百姓的尊敬,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。
他的一生,正如那句古话所说: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他的坚守与奉献,永远值得后人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