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,而南昌,则是这片土地上英雄辈出的城市。
我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几乎都与这座城市和江西这片热土紧密相连。
因此,老一辈革命家们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和无限的敬意。
建国初期,江西弋阳县人邵式平被党中央任命为江西省省长。
邵式平之所以获得这一重任,是因为他在当地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。
然而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他却做了一件令许多人质疑为“铺张浪费”、“劳民伤财”的事——修建宽达80米的八一大道。
他为何做出如此大胆的决策?结果又如何呢?
在赣东北地区,流传着一句民谚《打倒土豪为人民》,其中唱道:
“上有朱毛好主张,下有方邵打豺狼。”
这其中提到了四位革命人物,朱毛指的是朱德和毛泽东,而“方邵”中的“邵”便是邵式平。
展开剩余91%邵式平1900年出生于江西弋阳县一个普通农家。
家中世代务农,令他虽天资聪颖,却因贫困无法早年接受系统教育。
幸得乡邻相助,16岁时才得以入学。
正是这段求学经历,开启了他命运的转折。
在学校,他结识了方志敏,两人从小学时期便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与革命友谊。
当时江西社会风气落后,农村地区迷信盛行。
年少的方邵二人看破迷信的危害,开始尝试在学校及周边宣传科学知识,破除陈规陋习。
他们成立了“弋阳九区青年社”,邀请爱国教师讲学,传播先进理念。
学业上,两人互相切磋,探讨书本知识,彼此激励。
毕业后,邵式平考入南昌一中,踏上了追求真理与救国救民的道路。
1920年,他加入鄱阳湖社,提出了“把黑暗的江西变成光明的江西”的豪迈口号,开始投身革命事业。
1920年至1927年间,邵式平从一个乡村青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、理想远大的革命者。
他成为中共江西省委特派员,尽管当时革命形势严峻,但他依然坚持斗争,在山区开展游击战。
1927年,毛主席发动湘赣边界“秋收起义”,随后转战赣南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。
同年12月,邵式平与方志敏、黄道等在弋阳、横峰发动农民武装起义,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。
这一根据地与毛主席的井冈山根据地形成呼应,互相支援。
当时江西人称“南有朱毛,北有方邵”,彰显两地根据地对早期革命的重要性。
全盛时期,该根据地覆盖50多个县,兵力达3万,被誉为红军第十军。
江西两大根据地关系密切。
蒋介石围剿井冈山时,方邵派兵支援,还送去军饷。
邵式平因身材高大、性格豪爽,被毛主席亲切称为“大哥”。
赣东北红军也亲切称呼他为“大哥”,不拘形式。
中央红军与红十军会师后,毛主席首次见到“大哥”,不顾身份高低,也亲切称呼他为“大哥”。
邵式平虽感羞涩,谦称“叫我小邵就行”,毛主席却肯定道:“你的能力,配得上这个称呼。”
这一称呼伴随一生,周总理也尊敬地称他“邵大哥”。
1949年5月,经历长征、抗日、解放战争后,我军抵达南昌。
22日,经过奋战,南昌终于解放。
6月,毛主席亲自点名“大哥”邵式平担任江西省第一任人民政府主席。
上任后,他立即回到革命起点南昌,怀揣建设家乡的理想。
作为地地道道的江西人,他希望将南昌打造成为与武汉、北京、西安齐名的现代化城市。
邵式平深知“想致富先修路”的道理,亲自带领团队制定《南昌市城市建设方案》,绘制详尽的规划图。
他甚至将城市规划图挂在家中,每日反复查看,随时掌握建设进展。
在紧张工作之余,他常深入基层调研,听取百姓意见。
他频繁巡视南昌街头巷尾,力求完善方案,确保每一细节落实。
当时南昌旧城区面积仅8.28平方公里,人口不过32万,规模远不及北京、西安等老牌大城市。
许多人主张结合实际,不必盲目追求大城市标准。
然而,邵式平提出建设一条宽达80米的主干道——即现今的八一大道。
当时国内只有北京长安街宽度达到这一标准。
这一提议遭到近半数与会人员反对,认为“南昌人口不多,修这么宽路浪费资源”,甚至讥讽为“修飞机跑道”,称“劳民伤财”。
面对质疑,邵式平坚定回应:“我要为未来考虑,这条路将来甚至能让飞机降落!”
尽管省政府工作人员仍认为过于奢侈,邵式平鼓励说:
“共产党人要有魄力,南昌是英雄城、省会,虽今人流稀少,但未来必将繁华。80米宽也许将来还不够,汽车会越来越多,这条路将证明我的远见!”
最终,省委会议决定将道路宽度缩减至60米,邵式平虽不甚满意,却选择接受。
作为省长,他兼任工程总指挥,亲自监督施工。
1951年建军节起,邵式平几乎天天驻扎工地,连周末休息也未离开。
虽然动工,但有人仍认为此举铺张浪费,将问题上报中南局。
中央严肃批评南昌市政府相关人员。
北京指示后,他们回到南昌向邵式平汇报此事。
邵式平不改初衷,鼓励工作人员:“这不是你们的事,别被影响,安心干好工作。上头的压力我来承担!”
在他的激励下,南昌政府人员干劲十足,积极投入建设。
1955年,经过四年奋战,长达2964米的八一大道竣工。
南昌新城区也沿这条大道开始崛起。
当时国内建设整体水平较低,八一大道以其速度与质量,堪称一流工程。
六十年代,周总理视察南昌时,邵式平陪同走上八一大道。
周总理赞叹:“气派十足,江西老表果然气魄不凡!”
朱德老总看见大道也忆起南昌起义,笑言:“这大道宽敞得很,战时直升机都能降落!”
邵式平听罢深感欣慰,确认了自己的远见卓识。
六十余年过去,南昌已发展为现代大都市,城区面积大幅扩展。
虽多次改建,八一大道依旧屹立不倒,成为南昌乃至江西交通经济命脉。
行走其上,南昌市民常称这条大道是“一位有远见卓识省长”的杰作,是“受益半个多世纪的决策”。
许多老一辈人更称它为“超前型大道”,回忆起邵式平总是满怀敬意。
邵式平的贡献远不止八一大道一项。
与他共事的陈晓东记得1959年10月中旬的一次会议。
当时陈晓东任商业厅茶叶处处长,下午三点见到省长邵式平。
邵式平开场便说:“今天不讲报告,只向大家汇报我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会面经过。”
众人报以热烈掌声。
随后,他以幽默生动的语气,讲述了与毛主席的会面趣事。
讲述结束后,邵式平分享了对江西发展的规划:
“城市建设不能只看当前需求,要有长远眼光,确保五十年不落后。”
他强调:“江西发展潜力巨大,要实事求是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。解放前江西教育落后,仅有一所大学、两所中专,我们要抓教育、培养人才,才能让江西日新月异。”
他提出了至今仍具前瞻性的建议——“建一江两岸,学武汉三镇”,并强调南昌北部发展潜力大,应保护良田,科学规划城市。
谈及生态建设,他说:“江西水域面积只能扩大不能减少,各大湖泊连通,种植绿植,‘火炉的帽子’终可摘掉!”
这场会议虽然时间长,但干部们听得津津有味,深受鼓舞。
邵式平倾注心血描绘的江西未来蓝图,令所有与会者信心倍增。
毫无夸张地说,这是一场改变江西命运的重要会议。
多年后,陈晓东每当踏上八一大道,仍会忆起这次深刻的会议。
如今南昌已是一座现代化城市,发展日新月异。
可惜的是,邵式平未能见证今日辉煌。
1964年他因病卧床,因不愿给组织添麻烦拒绝上京治疗,最终于1965年3月24日离世。
临终时,他满怀遗憾说:“八一大道的电线要埋到地下才好,若当年路能修足80米宽就更好了……”
邵式平的离去,是江西人民的深切痛惜。
毛主席、周总理、刘少奇等领导人亲自送花圈,表达对这位“大哥”的敬意。
虽已逝世五十余载,南昌人民永远铭记这位“省长”。
他的丰功伟绩,将被后人世代传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